本账号献给C


你的血一度冷了,该再次沸腾。

【文野/杂谈织田】吾见其进也,未见其止也

吾见其进也,未见其止也

——我钦慕怎样的灵魂“织田作与颜渊”

 

关于文题:

子谓颜渊曰:“惜乎!吾见其进也,未见其止也。”

《论语·子罕第九》二十一

 

孔子谈到颜渊,说道:“可惜呀!我只看见他不断前行(一说进步),从未看见他停留(一说结局)。”

 

颜渊40岁去世,早孔子两年。织田作23岁去世。两位死前都并未立下什么丰功伟业,他们被人所知完全靠着他人的口口相传。颜渊被孔子称赞,可以说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之一;织田作则因为友人太宰治。

 

孔子和颜回的关系极好,《论语》中有这么一段。

子畏于匡,颜渊后。子曰:“吾以汝为死矣。”曰:“子在,回何敢死?”

当孔子被困于匡地时,颜渊大概不知为何脱离了大部队,孔子最后才见到颜回。孔子就说:“我以为你是死了。”颜渊说:“你还活着,我怎么敢死呢?”

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真是情同父子,颜回去世之后,孔子非常悲伤。

颜渊死,子曰:“噫!天丧予!天丧予!”

在整本《论语》之中,天字只出现过十六次(数据来源,中华书局2016版《论语集注》词典221页)。因为孔子很少会用天这样代表运势的词,也很少感情激动到需要呼天抢地。但这里连说两次。

颜渊死,子哭之恸。从者曰:“子恸矣。”曰:“有恸乎?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?”

恸,从心,动声。本义为大哭,形容词为非常悲痛。有“恸哭”,指放声号哭;有“国恸”,指举国之痛。可见此词于情感之激烈。

而在颜回去世之后,孔子更是经常思念到他。

季康子问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幸短命死矣。今也则亡。”

认为他去世之后,世界上再没有遇见到他这样的人了。

哀公问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,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

 

太宰则再没有像对待织田作那样与任何一个人相处。而织田虽然在正篇漫画中不怎么出现,但是表现到的地方都体现了他对太宰的影响。太宰劝说镜花时脑海中的身影,对安吾的“恨”意,《bad apple》漫画开头的彩页……

 

我当年读论语的时候,相当喜欢颜渊,但是同时又觉得那些句子中所描述的人,轮廓太模糊了,就只知道一些他的主张。根本就想象不了,这样的人是怎样活生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。

比如

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

子曰:“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”

子曰:“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回也!”

子曰:“语之而不惰者,其回也。”

尤其是“克己复礼”,小时候相当不理解。对于我来说,这样好的人,这样理想化的人,似乎根本就不存在。

但是当我看到织田的时候,我就觉得,织田作真的同颜回很相像。颜渊在生活中一定像织田一样,要是他们见面了,也一定会成为相当好的朋友吧。

织田也真的做到了“克己复礼”,在卷二中的最后一幕,也可以说令“天下归仁”。至少为太宰指明了方向。

以及我觉得夏目先生,也完全有可能对织田做出类似的评价,至少看到了织田身上类似的特质,才会告诉织田你是有这个资格的。

 

颜渊季路侍,子曰:“盍各言尔志?”子路曰:“愿车马,衣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”颜渊曰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

最后来看一下志向。“无伐善,无施劳”有许多解释,一说“不夸耀自己的好处,不表示自己的功劳”,也有解释为“不夸耀自己的优点,不将劳苦的事情推给别人”。不论怎么解释吧,我觉得他们都做到了,没有私心,这一种完完全全的纯粹。

我觉得织田去帮芥川那一段,特别能体现这一点。

 

织田作之助和颜渊,比起孔子与太宰治,可能是黯淡了一些,不那么有名一些。可以说他们没做什么大事,可以说他们更接近普通人的状态一些。

网上不是很流行这样的文章吗?《你的同龄人正在与你拉开距离》《与他们相比你白活了二十年》之类的。其中评价的标准是什么?大概是财富、地位、能力等等。很重要的一点是“能力”,我想大概没有人希望自己是“无能”的,但是一个人有无能力经常与他的成就相挂钩。一个人做了一件事,没有成功,我们就为他惋惜,觉得他能力毕竟不够。这样一种成王败寇的逻辑。还有一种说法,一个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就是成功,不论过程。只要能通过严苛的训练就能成为天才,如果扛不住不要紧,换下一个人,因为天选之人定能通过这样的严苛。

织田作和颜渊在这样的标准下能称之为成功吗?不能,甚至可以称之为“失败”。不论织田作说的再怎么动人,他毕竟没有写出一个字的小说啊,颜渊德行再怎么好,他有什么证明他的历史事迹吗?

但我想说的正是,正是这样“普通的”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、历史铭记的伟人。他们的伟大正在于他们默默无名的德行。正是这种“不起眼”才是最好的,没有结局,没有停留,一直朝前坚定不移的奔去——才更打动、感染、激励着我。

他们用他们的一生告诉我们,无需向身外求索,内心的力量即可为英雄。


评论
热度(9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赤兆 | Powered by LOFTER